建構典範之路
文/邱淑絹主任 (臺北市稻香發展中心)
臺北市稻香發展中心位於蘊藏多元文化的北投,四周被綠意及遠山環繞著的,在瑪利亞基金會的孕育規畫之下,以促進融合、對話與交流的社區橋樑姿態,於今年七月正式宣告步上典範之路。
稻香發展中心在硬體環境的設計上,跳脫傳統制式機構的框架型態,以透過與環境的互動產生「幸福感」為目標,運用色彩與氛圍的營造,提供服務使用者一個理想的學習、活動與生活的空間。除了兼顧健康、安全與舒適的原則外,秉持人本核心的精神,在規劃上不僅考量使用者的使用情形,還顧慮到使用時的心理感受。
在稻香整個偌大的空間中,寬闊的視野總會被矗立在正中央的大柱所阻礙,經由設計改造,這根原本略顯礙眼的大柱搖身一變成為耀眼的大樹,主幹之上延生出的茂密枝葉,並非常見的靛青草綠,而是初秋時節台灣欒樹特有的黃花艷紅,藉此傳達綠意盎然雖是主流但非唯一,大自然是繽紛多樣的,就像人類社會,在多數人所共同呈現的樣態之外,也有著不同的差異,身心障礙者也是人類多元樣態的一部分,是獨特而正常的存在。
稻香這棵大樹也象徵著在台灣庶民生活中,那棵靜靜佇立在信仰中心旁或雜貨小店邊,供社區民眾乘涼下棋、泡茶聊天,凝聚起社區民眾情感的重要依靠。大樹提醒著我們,社區也是重要的服務場域,依著服務使用者的需要,把服務帶進社區、融入生活。
稻香發展中心的服務核心,是支持成年智能及發展障礙者,透過從事有意義的活動,能將所學運用在日常生活中,進而提升其生活品質。規劃上則是思考一般典型成人的生活樣態:「有份工作、有身心健康的生活、有機會學習自己有興趣的事物,行有餘時能回饋社會」作為準則。
服務的運作以「人」為核心,無論在活動與環境的規劃上,尊重個別特質與節奏,給予多一些個別的彈性,降低「大團體式」的運作。深信服務對象無論障礙程度,透過自然情境中的例行作息,經由適切的支持,每一個時刻都是參與及學習的機會,體現「服務生活化」的目標。此外,藉由「以個人為中心的計劃」支持服務對象探索自己現階段的重要人生目標,在團隊的協助下有計畫的逐步實踐。
在決定承接稻香發展中心之時,正逢前執行長陳美鈴帶領著主管們重新檢視、歸本瑪利亞基金會的價值體系之際,我們重新確立了本會的服務理念:以人為本(Person Centered)、支持為體(Support)、生活為用(Applied to Life),稻香發展中心在這個理念之中誕生,也將依著這個理念支持每一個服務使用者”過好”生活、也過”好生活”。

稻香發展中心的服務空間原有一根大柱,但經由設計改造,搖身一變成為耀眼的大樹!這棵大樹也象徵社區化、在地化、多元化的服務精神。

大廳同時也是多功能活動空間,放置種類多元的運動器材可供不同需求的服務對象使用。

支持服務對象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,依著服務使用者的需要,把服務帶進社區、融入生活。
兩個樓層的世界
稻香團隊開始進行服務需求訪視時,發現到很多移行困難的心智障礙者,受限於交通或機構在環境及支持人力上的限制,導致白天只能在家裡尋求不到服務資源。我們訪視到一位長期癱臥的腦性麻痺障礙者-宣宣,頭部以下完全受限無法動彈,白天父親抱著她從二樓到一樓託付給親友看顧,等父親晚上下班後再從一樓抱回二樓,這是宣宣的兩個樓層的世界。
得知宣宣的狀況後,我們主動聯繫,家人也幫宣宣申請了稻香的服務,那天父親帶著宣宣來到稻香參觀,據父親表示,原本白天都昏昏欲睡的宣宣,那一天卻睜大了雙眼,我們也從宣宣的神情中,感受到她期待離開日復一日的上下樓層生活,進而展開人生新頁的渴望。
走出家門是展開新頁的第一步,但對於很多需要交通支持的心智障礙者,這一步卻是異常的艱難,需要能供輪椅上下的車輛,目前除了協助像搶訂如五月天演唱會門票一樣搶手的復康巴士外,也期待可以募集到相關資源的挹注,讓因受限於交通工具無法出門的心智障礙服務對象,能夠安心自在地跨出家門,在寬闊的天空下,盡情享受生活。

服務生命是一件快樂的事
文/湯琇婷專員 (臺北市稻香發展中心)
稻香發展中心大廳中央有一棵「大樹」, 在大樹區周邊,「奉茶」和「炊粿」區各據一方。奉茶區吸引人之處不在茶,而在咖啡,伴隨陣陣咖啡豆香,化身咖啡師的邱淑絹主任為夥伴一一親手遞上特調,上頭時有拉花點綴,十足感官饗宴。炊粿區的特色亦不在炊食,倒是烘焙器具一應俱全,烘焙師同仁不時從烤箱、冰淇淋機變出新花樣,這會兒是戚風、提拉米蘇,那會兒是馬林糖、香橙冰淇淋等創意新作,大夥常聞香而至,大飽口福。
從夥伴們臉上漾起的自然笑容,我看見,在這裡食物不僅為滿足基本生理需求而存在,也能療癒靈魂,為心靈充電。享用美食,讓生活變得有滋有味。而食物, 亦是串連人際關係的媒介,一飲一啄間,悄悄連動彼此的生命。唯有親歷其境,由口入心品味,才能深刻體會這般安排的美意。盼望來日進入中心的服務對象,也能感受幸福甜蜜的滋味。
當然了,能量有進,亦得有出,平衡乃健康之道。然而,比起口腹之慾的滿足,運動本身的驅力不似那般直覺而強烈,因此更需要有意識地增加動機,設法予以增強。為此,中心成為第一家首度引進建置「智能運動地墊」的身心障礙機構。透過影像聲光效果以及互動性俱足的智能運動地墊,在運動玩樂之餘,也能增強服務對象的使用動機,幫助他們享受運動的樂趣。

需要用助行器支撐行走的阿楷,在智能地墊上可以擺脫束縛盡情玩樂!

帶著服務對象完成餅乾製作後再到奉茶區配飲料享用,是非常幸福的事。

宇軒在教保員的支持下學習餅乾製作,他非常享受親自動手做的樂趣。
機構內的服務看似獨立於社區之外,然而經由環境設計巧思,帶入了平實的生活感,有如融入當地社區。服務對象即使身處機構,仍能感受與社區、以至與社會的連結。要讓服務對象真正融入社會,陪伴他們實地進入社區,參與常民生活,通常是更為直接有效的支持方式。
服務對象就跟你我一樣,應當在社區自如活動,其外貌行止縱然有別,也應視之為人生百態、見「怪」不怪。負責專業服務規劃督導的張淑娟主任解釋,陪同服務對象外出時,三兩成行要比大陣仗團進團出為佳,舊時方便管理的做法,例如:予其著制服或比照幼兒遠足那般兩兩牽手,皆不適用於成人服務對象,反而引來側目,並加深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人士的偏見。
服務需本著對個人的尊重,更為細緻而富有人性溫度,但可以想見,執行起來亦需要非比尋常的耐心。例如面對有行動困難的服務對象,若想將其從輪椅移至床上,能力許可的情況下,徒手攜抱自然快速省時,但此種方便行事的做法,不僅容易導致自身職業傷害,在過程中不免也因搬挪之便,造成服務對象只能任由擺布,失去尊嚴。適合的輔具:移位機,是最符合人本精神的替代工具,只是操作步驟較為繁瑣,比起直接徒手抱舉,可能得多花個十來分鐘才能完成移位,不一定人人都耐得住性子使用。「但在這裡我們不趕時間,所以慢慢來沒關係。」淑娟督導輕聲說道。

為了讓有需求的服務對象在移行轉位時能夠有尊嚴也無須苦等,因此中心的每一位同仁都要會使用操作移位機

<認識你真好>的團體課程,期許每一個服務對象都能在稻香中心展開人生新頁。
社福機構的靈魂在於價值理念,而價值理念的實踐,來自組織團隊。「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善良的團隊。」我一直記得面試那天,淑絹主任說的這句話。我深受打動,卻也誠惶誠恐,不曉得自己在其心目中那副善良的量尺上,是否符合標準? 是否足以將種種自視微不足道的善的意念,織就一張名為「愛」的大網,支撐住每個脆弱的生命?
無庸置疑地,服務心智障礙者的工作是份良心事業,面對難以明瞭基本權利並為自身權益發聲的服務對象,支持人員稍有不慎,都可能損及其生命尊嚴與品質,甚至因權力不對等而造成剝削。因此,「善良是種選擇」,說的既是服務生命的態度,也是服務工作專業之根本。
在背對中心大門的牆面上,標誌著一行瑪利亞基金會的理念口號:「服務生命是一件快樂的事」。淑絹主任說,她期盼將來每位同仁在結束一天的服務工作,準備步出大門之際,映入眼簾的這串文字可以提醒疲憊的自己,於服務過程中令人由衷喜悅的各種閃亮時刻,以此抵禦內心黑暗,對明日依然保持光明盼望。
的確,我們可以擇善固執,但舉重若輕也許更適於永續經營。生活本就苦甜參 半,像咖啡配甜食,互為調劑,缺一味便減了豐富層次。倘有餘裕,為自己和他人沖杯咖啡、做個小點,人生才饒富興味,不管對付出的抑或接受服務的人而言皆然。

阿佑在公園自由自在地享受陽光及運動,讓服務對象自然而然地融入社區,是最好的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