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心說心裡話|語言治療師的「情緒感受溝通表達」課
在生活或課程中,以表情掛布讓服務對象選擇不同的五官,創作出屬於自己的表情。
文/張晏瑄(語言治療師)
同理和表達情緒有什麼難呢?我們試想,在一個充滿烤吐司和各式果香的教室內,小葉(服務對象化名)睜著眼睛比「✌︎」,您們想到是什麼呢?要兩片吐司嗎?不!其實他是想告訴你「我很開心!」。平時在教室,在教導情緒辨識的圖卡,是使用笑臉比「耶」的圖卡,於是,當小葉比「✌︎」時,我們先詢問他「要兩片吐司嗎?」,小葉搖了搖頭,並指向圖片,我們接著詢問他「小葉很開心呀!」,小葉立刻點了點頭,並看著我們又比了一次「✌︎」。才發現,原來情緒的表達除了說出,透過動作的表現也能讓他人知道。
情緒是指人在解讀遇到的事情後,產生的生理或心理反應。從「事件發生」到「情緒舒緩」可以分成四個階段,包含:「覺察、理解、表達、調節」。情緒覺察是指發現情緒的存在,再來要了解情緒出現的原因,知道原因後透過和他人講述可以整理感受,釐清原因及獲得回應後才能在心裡將這次的事件結案,出現的情緒也才能有所緩解。
服務過程中,常聽教保員詢問服務對象怎麼都不理解他人的感受,明明已經在生氣,卻還是繼續原本的行為;又或者服務對象是悲傷的,卻說開心。他們可能是在覺察上有困難,沒辦法判斷他人的情緒;也可能是表達能力受限,無法描述自己的感受,這些都是在服務對象身上常看到的表現。
語言治療師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互動,除了口語外,還能透過臉部的表情、肢體的變化等非口語的表現,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或觀察他人的情緒。生活中我們常使用故事,來演練不同事件可能引發的感受,藉由假設的情境引導服務對象連結至自身的經驗。
以下由不同中心的治療師分享服務經驗:
張仕旻治療師說:技一中心青年的情緒表達或感受大多能用口語說出,但最常見的還是以肢體動作呈現,透過詢問青年,我們能從中了解他們的感受,協助青年建立事件和情緒的連結。
日常中透過書寫「心情日記」和「我的情緒臉譜」,提供能力較好且能書寫文字的青年,寫下自己的情緒臉譜,也可以在日記中加上表情,能更容易了解青年想要傳遞的訊息,也能抒發及表達自己的心情。然而,多數的青年仍需透過詢問,才能釐清他們的感受,透過同理,能減緩青年因不被了解產生的不安情緒。
張芠馨治療師分享:生服中心的小葉(化名)是一名低口語的成年男性,平時與他人表達想法和需求時,常常因為旁人不了解小葉的表達方式,而容易出現情緒反應。
我在技二中心服務的過程中,教保員常提到服務對象總是無法判斷其他人的表情變化,因此在課程中加入分辨表情的活動。一開始以眼睛和嘴巴的變化構成不同表情,讓服務對象了解,就算只有一個部位的不同,都能變成不同心情,過程中也結合節慶增添趣味性。熟悉更多樣的表情後,更進階到以表情掛布搭配「善意溝通圖卡」,讓服務對象選擇不同的五官,創作出屬於自己的表情,並嘗試和大家分享這是怎麼樣的心情,透過練習,服務對象能更快地說出不同表情代表的情緒。
而在社交小團體和服務對象的聊天過程中,常發現情緒大多只有開心,也讓我們開始想更了解他們的心情變化,一開始先以選擇表情的方式,和團體分享當天發生的事以及引發的情緒感受,透過練習,服務對象從最初的只能選擇開心且無法說出開心的原因,到後面會主動要求想分享,並依照當天發生的事說出難過或生氣的感覺。也才了解,服務對象的情緒不總是只有開心,只因缺乏練習,不曉得心裡那些不同的感受,代表什麼意思,透過反覆的練習及引導,他們便能說出心中的感覺。從原先自身經驗的連結,到後來甚至能從單張圖片的情境中,推測故事的主角發生的事情,並試著說出主角的情緒感受。透過故事情境及治療師的引導下,能增加服務對象在遇到類似情境時,主動說出自己的感受。
關於「情緒」,不僅要能表達自己也要理解他人,透過和服務對象一同整理及回想事件和感受,能增加對於情緒的認識。園區內也使用「善意溝通圖卡」,在生活或課程中,我們和服務對象一同選擇表情或演練情境,透過圖片的表情給予視覺的提示,讓服務對象在有相同感受時,能以選擇圖片甚至自己嘗試做出相同的表情作為表達的方式。當服務對象學會以多樣的方式表達感受後,能讓大眾和這群友善的青年建立互動,想被理解的心將能海闊天空。
選擇「善意溝通圖卡」中的12種情緒,製作出常見情緒海報,讓服務對象在描述情緒時,能將海報上的表情作為視覺的提示,表達出開心、難過以外更多樣的心情。
每天請一位學生用說或用比的,和大家分享今天的心情怎麼樣。